歡迎進入 澳門城市大學 科研管理處

澳城大特色金融最新研究成果 聚焦金融中心要素機構投資者


發佈日期:2021/06/18
  • 分享至:

澳門及珠海在粵澳深度合作區共同願景下,正通力合作構建具有差異競爭力的區域特色金融中心。機構投資者是構建成熟金融中心的核心要素,對機構投資者開展全方位研究是當前澳門金融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金融學院  張偉光教授

雖然日益增多的研究文獻對機構投資者有了初步關注, 但現有研究對企業持有現金的行為影響基本上尚未深入探索。作為本澳高校唯一的整建制金融學院,澳門城市大學金融學院科研團隊持續探索攻關,日前城大金融學院張偉光教授與澳大利亞科研團隊合作於《國際經濟學和金融評論》(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發表的研究論文《Distracted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ash holdings》中,通過關注企業持有的現金水準與企業機構投資者關注的暫時變化之關聯,有效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他們利用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股票數據的獨特特徵,闡明企業決策者對暫時寬鬆的監控做出了回應, 這種監控是由機構投資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投資組合的其他部分而引起的; 企業經理從事的投資以犧牲股東的利益為代價,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私人利益,也降低了企業的現金持有量。

該研究的關鍵實証挑戰是不能直接觀察到機構投資者的“關注/分心”。為了規避這一困難,研究團隊利用Kempf et al. (2017) 的方法研究機構投資者持有股票數據的兩個重要特徵。機構投資者必須定期報告其持股情況,因此他們可以觀察 (i) 在特定時間點每家公司的機構投資者名單,以及 (ii) 每個機構投資者同時持有的其他股票。這些數據的特徵使他們能夠通過觀察特定公司機構投資者持有的不相關行業股票中價格的大幅波動("衝擊"),從而捕捉這些投資者注意力的轉移,進一步標記機構投資者可能將注意力從企業轉移到受衝擊的投資組合部分的時期。然後,通過匯總每家公司的機構投資者資訊來構建公司級別的分散注意力變數,並將這些變數與公司持有現金的行為聯繫起來。

 

該研究指出當機構投資者分心時,公司持有現金的政策可能不會改變,如果其他治理機制(如董事會)可以取代機構投資者的監督,那麼管理者可能會被動地"享受平靜的生活"。但管理者也可能會積極地進行尋租行為(即尋求最大化私人利益)。該研究的實証結果為後一種情況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該研究還發現機構投資者的分心對公司持有現金量有負面影響。研究從兩個方面解釋機構投資者的分心和企業現金持有量之間的關係。首先通過收購管道預測,機構投資者的分心會減少監控強度及允許公司進行成本高昂且價值破壞的收購,反過來又降低了現金持有量。其次,股息支付管道表明,分心的機構投資者與股息削減有關,因此,股東分心相關的支出削減可能會使公司擁有更多的現金。研究發現,這種效應主要受收購管道的驅動,換言之,當股東分心時,經理們會進行更多價值破壞的收購,降低了現金持有量。

後續該團隊將進一步開展系統研究,爭取將研究成果應用於服務澳門建設區域特色金融中心工作中。



 
瀏覽次數: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