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進入 澳門城市大學 科研管理處

澳門對接十四五和雙循環座談會


發佈日期:2021/01/27
  • 分享至:

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夥伴)基地——澳門城市大學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大學四十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之“澳門對接十四五和雙循環座談會”,1月27日於澳門城市大學氹仔校區順利召開。

城大分管科研的協理副校長兼任中心主任葉桂平教授帶領研究團隊: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王忠執行副院長、國際旅遊與管理學院李璽執行副院長、澳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周平主任、數據科學研究院劉文堅課程主任、商學院黃曉燕課程主任、金融學院林德欽課程主任、婁世艷副教授、科研管理處盛劍處長及研究人員陳佩儀、肖明玉出席發佈會。

葉桂平在會上指出,國家因應全球形勢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並即將開啟十四五規劃,為澳門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突破性的歷史機遇和有利條件。並認為,澳門處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交匯點,應積極配合國家戰略部署,充分利用自身的特殊地位,以及發揮政策、區位、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打造雙循環戰略支點。特區政府對此需兼顧頂層設計和以人為本的理念,盡早編制好特區第二份五年規劃,出台系列政策舉措,重點結合粵澳(橫琴)深度合作區建設,服務國家新形勢下的對外開放和澳門經濟持續發展。

 

葉桂平表示,特區政府首先應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推進特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創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治理,並進一步促進建立健全灣區跨區域治理協調機制,為雙循環賦能。其次,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改善民生的第一動力,澳門應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契機,憑藉現有科研載體,充分利用內地科學技術人才和先進科學技術,大力培養和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攻堅中醫藥及芯片研發技術,推動產學研合作發展,加快澳門科創成果轉化,打造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創新體系,同時還可藉助“互聯網+”發展跨境電商,切實推進澳門產業多元化及經濟社會轉型。最後,澳門可以積極籌備建設證券交易所,以三條路徑發揮中葡平台優勢,分別通過葡萄牙、巴西、莫桑比克及安哥拉擴展歐盟、拉美、非洲市場,促進金融的雙向開放合作,一方面服務實體經濟,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拓寬人民幣與外資的出入口,推動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及其國際化進程,通過參與國際大循環反哺國內大循環,促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王忠表示,在雙循環中,澳門文化產業一是可以進一步拓展大灣區及全國市場,澳門中華傳統文化保存較好,又有400多年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的優秀文化結晶,文化資源在粵語區以至全國都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二是能為外循環發揮橋樑作用。澳門長期以來與葡語系國家保持著密切的歷史、文化的關係,可在文化產業上與內地達成雙贏合作關係,在聯合生產、文化中介、文化貿易等方面幫助內地拓展國際市場。

 

李璽提到,澳門旅遊產業可構建包括澳門本地樂活經濟、大灣區休閒經濟、內地旅遊體驗經濟及國際旅遊經濟的多層次循環體系,還應注重整合線上與線下資源,實現虛擬與現實的循環。此外還可在優化產業要素方面做出考量。而為了更好的配合不同層面的循環,在管理機制方面,需相應推出鼓勵人才、資金、企業、項目跨區域流動的制度創新支援等。

 

周平談到,澳門可以在“一國兩制”下成為雙循環的節點和轉換器,實現雙發展。澳門回歸以來已經成為國際著名品牌城市,通過雙循環與灣區城市聯手,可進一步提升澳門品牌,打造灣區品牌。還需注意的是,雙循環的本質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應有之義,構建雙循環的格局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目標是一致的,與大灣區建設是一致的,亦與中國-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建設相一致。

 

劉文堅認為,十四五規劃注重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創新成為國家發展目標,高校應擔起科技教育的傳道授業以及科研創新的引擎作用。澳城大近年研究區塊鏈技術和保密計算,實現跨域數據共用,打通澳門、內地以及海外的數據通路;研究製造服務多主體協調平台,幫助中國製造、服務企業產全球佈局;並計劃利用一帶一路中葡平台,推廣北斗國際應用等中國標準。

 

黃曉燕提出,澳門對接的重點應放在線上商品與服務、想法的流通,以及借此機遇形成“橙色經濟”(Orange Economy),即創意經濟,改善其經濟結構。政策可從以下方面進行扶持:普及文化、經濟、技術方面的資訊,聯合政府、私企、非政府組織、社區來建立合理、穩定、靈活的規則,促進創造性人才、企業家、投資者的密切聯繫,充分利用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等具有載體功能的設施,以及鼓勵大眾尊重與欣賞創意商品與服務。

 

林德欽指出,澳門作為“一帶一路”的橋頭堡和重要的中葡交流平台,融入雙循環能為自身發展提供重要機遇。國家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到將促進綠色金融發展,與澳門的特色金融發展戰略不謀而合,如若實現在橫琴建設澳門證券交易所,將進一步推進澳門在債券、證券和基金方面的發展,而澳門在綠色債券和藍色債券的發行都處於前列,有助特色金融進一步發展。澳門對此應把握自身優勢,在後疫情時代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婁世艷強調,澳門應在新發展格局下通過發展金融業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扮演好溝通國內與國際雙循環的角色,在實現雙循環相互促進、提高國際投資效率和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服務於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階段性目標和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的遠景目標,爲內地建設生態功能區、補齊生態環保短板、發展綠色環保戰略性新興産業做出貢獻;爲“增强金融普惠性”做出貢獻。

 

盛劍總結發言談到,澳門在新的雙循環格局中,需與域內核心城市錯位發展,體現比較優勢,相信澳門在特色商貿、特色金融、特色科技共同驅動下將為澳門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進一步發揮澳門作為“國家開放前沿”和“國際交流樞紐”的職能型門戶城市功能。

城大一直以來根植澳門,服務國家,緊貼國家重大戰略和澳門發展需求,針對特區施政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發展問題,靈活組建跨學科跨部門科研團隊開展相關研究,穩步增強產學研能力,以期能夠更好地服務本澳社會,為國家、澳門及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獻計獻策。

 

 

 

 

 



 
瀏覽次數:388